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打造漳平“三乡”文化,提升漳平文化品牌
日期:2012/11/1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打造漳平“三乡”文化,提升漳平文化品牌
文/卢如昌
如何提升、l打造特色文化,整合创新漳平文化品牌,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漳平老区崛起。
一、深挖漳平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饶,文化积淀深厚,为打造、提升龙岩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基础。漳平主要是以闽南支系文化为主,博采红土地文化、“三乡”文化、客家文化及其他优秀文化之长,在比较和吸收中引进外来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整合创新,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漳平地域特色文化,成为龙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加强文化研究和交流,打好“河洛文化”、“三乡”文化两张牌
1、闽南支系文化的渊源。闽西的“河洛文化”或“闽南支系文化”所指的是居住在九龙江流域的新罗区、漳平市的闽南语系历史文化主体构成的地方历史文化。
龙岩属闽越故地,汉代已有中原流人迁入,三国时吴建苦草镇,今龙岩(新罗)地为苦草镇,漳平为九龙乡均属之。南朝梁大同六年(540)苦草镇隶新设的龙溪县(今漳州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将新罗县治迁苦草镇,辖今龙岩、漳平、永定、上杭县地。至唐大历十二年(777)改隶漳州,融入并共同创造了九龙江流域文明。经历了近千年,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县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漳平、宁洋二县。晋代八王之乱,继而五胡乱华,中原土庶纷走南疆。东海之滨一条无名的河流,竟因骤涌晋人衣冠而名晋江,百越故地的土著,称这些操河南洛阳口音的人为“河洛人”,极尽一时之盛。唐总章二年(669),高宗派唐太宗时期的大将陈政率府兵3600名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续领五十八姓将校来援,以绥安(今漳浦县)为基地,开拓了九龙江流域直连潮州的广大地区。龙岩、漳平所处九龙江上游地带,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之后得到开发的。
龙岩于唐代建县后不久即属漳州。漳平是于明成化七年(1471)由龙岩县划出居仁里、和睦里、感化里、永福里、聚贤里置漳平县,县署设居仁里小菁社。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于龙岩县集贤里撤东西洋巡检司,设立宁洋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撤宁洋县,辖区大部分并入漳平县,小部分划归龙岩县及永安县。因之,今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同属于河洛文化(闽南文化),是流域走向和社会经济文化的长期发展所形成和决定的。
2、“三乡”文化的渊源。
富有特色的“花乡、画乡、茶乡”文化是栖息在漳平的、人们历史的、辛劳的创造,它带有泥土的芬芳、山村的秀美和清泉的甘甜。它挟裹着古朴的民风、凝聚着深沉的民意。它深深地根植于漳平的山野之间,流淌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花乡文化,漳平永福是全国著名的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 栽培花卉历史悠久 , 品种繁多 , 盛产兰花、瑞香、茶花、杜鹊和铁树等120余类1100多个品种花卉 , 产品畅销海内外。花乡地处闽西南结合部,四周群山环抱,一马平川,海拔755米,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享有“高山花园”和“小庐山”之美誉。2000 年被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镇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毓秀塔、妈祖庙、惠宁古桥、长青楼、太平天国天将布告、鳌头北宋瓷窑遗址、上林水库避暑度假村等。永福也是闽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境内有1929年永福总暴动和苏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朱德旧居(义盛店楼)、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牺牲地、邓子恢旧居、(龙)岩南(靖)漳(平)县委和军政委员会驻地(龙车宝山)等遗址。此外,还有各种以花为题的民俗民情活动。
--画乡文化,漳平民间有优秀的人文资源。融乡土味、民俗味、装饰味、现代味于一体的民间绘画 , 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 独具地方特色。其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并远播海内外。其中尤以新桥镇的农民画最富代表性,艺苑新秀 , 层出不穷。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古朴浑厚的民间绘画作品 ,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新桥镇还有碧灵峰、嘉应庙、虎符殿、龙津潭等旅游胜地。
--茶乡文化, 漳平境内茶山连绵,茶园叠翠,盛产水仙茶。山岚云烟雾气水质,滋润了纯净的水仙茶叶。水仙茶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精工制作,茶汤蜜黄芬芳,滋味甘醇爽润。在国内多次获农业博览会等项金奖。南洋乡和双洋镇是有名的茶乡,特产水仙茶饼,俗称为“纸包茶”,创制至今己有百余年历史。水仙茶饼的独特制作工艺和包装方式 , 使之成为享誉四方的福建名茶之一。茶乡的茶园风采、多姿的民俗风情和高雅的茶艺文化活动 , 受到四方游客的欢迎。
二、立足漳平特色文化,提升龙岩文化品牌
闽南支系文化、“三乡”文化(以花乡、茶乡、画乡为主体)是漳平特色文化的突出代表。几年来,漳平市致力于特色文化的打造,着力挖掘和整合闽南支系文化、“三乡”文化,取得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充分挖掘创新历史文化资源,提炼打造独特历史文化特色,主动融入龙岩文化,成为龙岩重要文化品牌。
1、 加大力度打造“河洛文化”品牌。“河洛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具有闽南风格和海洋文化特征的“河洛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龙岩中心城市所在地的新罗区自然成为了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河洛文化等多元文化聚集、融合,传承、创新,宣扬、展示的主场。因此,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新罗及漳平为代表的闽西河洛文化也就自然地成为龙岩中心城市文化的“主场”。借鉴成功经验,打造“河洛文化”品牌,促进龙岩文化交流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历史文物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对河洛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完善河洛文化的保护措施。
二是加河洛文化研究。鉴于目前闽西对客家文化研究较活跃,而闽西对河洛文化研究较少,因此,闽西的新罗区、漳平市要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河洛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打造河洛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成立龙岩和新罗、漳平两级河洛文化研究会,系统研究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将河洛文化作为独立学科来研究,建立河洛文化研究基金,各级政府在机构、研究人员、课题、经费扶持上更多倾斜。以河洛文化研究会为平台,加强对外联系与交流,大力提升河洛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 创新思维深入挖掘和弘扬河洛文化有益价值。建立河洛文化文化档案数据库,收集格言、诗词、山歌、名人录、族谱和楹联、题刻、名匾、名画等建档。挖掘宗祠文化、民俗文化、 民间信仰、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人物及故事;加大河洛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进一步丰富、传承和彰显中华文化内涵。积极研究发掘名人生平事迹,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人格魅力加强方志、典故、传说的编纂工作,进一步丰满、完善的历史文化;重视专业艺术团体的队伍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宣传龙岩,服务龙岩的主力军,成为建设龙岩文化的品牌之一。
四是打造文化品牌产业链,聚集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 打造“三乡”文化”品牌。龙岩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漳平“三乡”文化,以优秀的“三乡”文化来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提高市民素质,提高清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通过“三乡”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漳平在全国的知名度;通过开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活动,有效推进漳平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前景。让古朴的文化在新世纪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一是做大做强“三乡”特色文化。建设龙岩文化的品牌,建设龙岩文化大市,必须精心打造“三乡”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特殊形式为“三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旅游文化。通过对“三乡”文化旅游文化资源的综合发掘,形成“三乡”旅游文化的独特情景和意境。同时要抓住创新文艺作品为地域文化添砖加瓦。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通过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多种形式,努力创作出一批“三乡”文化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优秀文艺作品,适时举办一些采风、作品展览、专场演出等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四方来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宣传、喜爱漳平“三乡”。
二是着力丰富和宣传“三乡文化”。对“三乡”文化这个品牌宣传还很不够,运作还很不够,没有把文化品牌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以茶为媒,充分挖掘茶乡, 大力宣传茶文化,提升茶品质,拓展茶市场,做大做强茶产业。创业;以画为媒,抓住“中国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各种参展交流时机,大力推介融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于一体的新桥农民画,弘扬现代民间绘画文化画乡,加强节目编排,不断提升文艺表演水平。“三乡”文化这个品牌要善于策划,多开动脑筋,多搞一些活动,把这些品牌运作起来,宣传开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着力努力改善文化基础设施,要建设万成三乡文化一条街,完善东山公园博物馆,充分展现“三乡文化”主题。
漳平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