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革命史

风展红旗建苏区

——大源乡苏区革命斗争历史概述

日期:2012/8/17        来源:三明市将乐县老促会        点击数:

风展红旗建苏区

——大源乡苏区革命斗争历史概述

 

大源乡地处将乐县北部,东临安仁乡,南连光明乡、万安镇,西抵余坊乡和泰宁县,北接泰宁县和邵武市。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源村距县城37公里。至2011年,大源乡辖10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2671户,总人口11693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源乡苏区是中央苏区建黎泰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从19315月至1933年,中央红军创建并形成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期间红军曾经先后三次解放了泰宁县城。由于泰宁县城位于泰宁县境内东部离将乐县余坊乡仅6公里的边界附近,将乐北部的余坊、大源、安仁3个乡成为泰宁县城东部的天然屏障,从1931年至1934年这3个乡被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所管辖,成为建黎泰苏区的一部分。

一、红旗涌动映山红

193163,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第六师兵分二路进军泰宁,64解放了泰宁,随之分兵各乡活动,派出工作团进驻将乐北部这3个乡,在大源乡境内的马岭村成立了泰宁县马岭区革命委员会和党组织,主席肖××。还在大源乡的大源、长甲、廖家地、崇善、将王坑、增源、西田、肖坊、溪源等地建立了乡级苏维埃政权——乡革命委员会。还成立了农会、贫农团、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烧田契、废债约、筹粮款等活动。肖坊乡苏维埃主席谢有兴积极为红军带路打土豪筹款,开仓分粮,发动群众为红军碾米运粮,将肖坊乡革命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被率先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711,将乐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顾勇珍(湖南人)跟随红军离开将乐后,谢有兴被任命为将乐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与红军留下的工作团一起坚持了当地的斗争。红军工作团还指导成立了中共马岭区支部、支部书记由马岭乡的肖世标担任。由于红军严明的纪律和为穷苦百姓谋福利的形象深入人心,肖坊乡的谢接绍、廖茂周、伍毕生、张高根等20多位青年农民参加了红军。同时,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大源区各乡普遍成立了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组织。193179,红六师奉命结束分兵工作,经将乐、归化千里回师赣南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大源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组织随即转入地下活动。

193210月,周恩来、朱德利用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对中央苏区采取守势的时机,组织发动了建黎泰战役。1016红二十二军作为战役的右纵队向泰宁攻击前进,1019下午攻占泰宁。1022红五军团进驻泰宁县城接替了红二十二军的防务。红军第二次解放泰宁后,红五军团派出工作团着手恢复和重建苏区的各级党政机构,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由泰宁苏区管辖的马岭区(即大源苏区)区、乡二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全部恢复。农会、贫农团、妇女会、少先队、赤卫队等组织也进一步发展壮大。1932年底,泰宁县苏区的部分乡村开展了分田运动,不久就波及全县各地。19331月大源苏区和各乡也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员会,组织和发动农民开展分田运动。2月,中央红军集中主力在南丰与国民党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泰宁保卫团杨仕聪趁虚占领了泰宁。为了反击敌军的清剿,大源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率领苏区游击队和群众转入游击战争态势,第一次分田运动也暂告中止。

二、红色政权谱新篇

1933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 72日东方军红十九师从黎川出发向将乐出击。随同出击的闽赣独立第一师也同时进入余坊、大源、安仁地区,闽赣独立第一师的钟祖营团长在大源消灭了敌保安团30多人,缴获枪支30余支,随着红军的到来,大源苏区的区、乡二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也全部恢复公开活动, 77日随着泰宁县城的解放,大源苏区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分山运动又蓬勃开展起来。崇善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居露率领群众把土豪劣绅董光松、王文承、徐坑、张赛同等人抓去游乡示众,王文承被当场处决。大源区苏维埃政府除了把土豪的浮财和谷子分给群众外,还将剩下的几万斤谷子由运输队运往泰宁作为红军部队的军粮。

8月红军在大源设立了第五兵站,大量人员和作战物资经泰宁、肖坊、大源、安仁泽坊、大干或从泰宁、大源、万安、新路口、高唐这二条线路进出流转,有力地保障了东方军在延平、顺昌和将乐一带的作战需要。据当年的老红军张肇禄回忆:“将乐北乡大源村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等。大源的贫农杨观海、廖祥祭光荣地分别当选为区政府正副主席,张安兰当文书,并在大源设立了第五兵站。红军进攻顺昌时,把所缴获的枪弹和负伤的战士,送到大源来。群众纷纷自动参加运输工作,贫苦的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游击队。”同时,泰宁县红色邮局还在大源设立了大源分局(大源交通传递站),大源成为将乐苏区红色邮局和泰宁邮局的重要邮政集发点。同年9月,大源苏区完成了普选,正式选出马岭区苏维埃政府和区、乡二级工农兵代表,肖永标、张居露等一批代表出席了在泰宁县召开的泰宁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刚刚完成了第二次分田运动和查田运动的大源苏区人民群众,掀起了踊跃参军的热潮,张元富、张道尊、张立时、张富根、杨火祥、谢木儒、谢顺根、谢春华、余海顺、张起章、张石言等30多位翻身农民报名加入了红七军团。19339月,东方军政治部决定将泰宁东部、将乐、顺昌、延平的地方武装2000多人集中整编为“闽中独立团”,大源区游击队40余人和安仁、余坊、朱口等处在泰宁东部的几个区的游击队奉命于918集中开赴将乐某地,集体参加红军编入了“闽中独立团”。

19343月,汤恩伯率国民党东路军第十纵队向我将乐苏区发动了猖狂的进攻。我红七军团第三十四师奉命在将乐一带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敌人。马岭是大源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处在余坊瓜溪的正东面,是大源进入瓜溪的必经之地。红三十四奉命在马岭设置防御阵地阻击敌人。在马岭担任阻击任务的是红三十四师第一○二团,团长吕官印,政委张力雄,全团有1000多人。当群众得知我军要在马岭和敌军打大战的消息后,情绪非常激昂,摩拳擦掌,踊跃要求参军参战,在马岭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马岭村的群众迅速组织起来,有的绑担架,有的编织草袋(做工事用),有的送粮送菜。还发动群众做军鞋、组织妇女给部队洗衣服,派了杨道明去洋口为红军买食盐。区游击队则连夜帮助红军削竹尖,用刀片把竹片削尖后,拿到火上焙烤,然后再放入尿桶里浸,这样处理过的竹尖既坚硬又有毒,战斗前把竹尖埋在阵地前沿,敌人进攻时踩伤了脚便丧失了战斗力。吕官印团长和张力雄政委在察看完地形后作出了阻击阵地和兵力配备的部署,部队立即开始构筑阵地工事。为抢在敌人到来之前筑好工事。马岭区苏维埃政府又动员群众献木料、献门板,派出青壮劳力与部队一起构筑工事。军民一齐动手,在制高点及重要阵地修筑了地堡和掩体;在隐蔽部前沿设有鹿砦、竹尖等障碍物;阵地之间建立了火力能互相支援的交叉火网,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完成了阻击工事修建工作。317敌第八十九师和第四师一部从万安出发向大源苏区发动进攻,于当天中午推进至马岭,敌第八十九师依仗兵力和火力优势向我红军各山头阵地发动进攻,当冲到我军阵地障碍物前时,被我步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猛烈火力大量杀伤。敌军立即调整部署集中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我阵地发动包围攻击,并集中第八十九师、第四师的炮兵火力猛烈轰击我军各山头阵地工事,在战斗中我苏区群众冒着炮火上前线为红军送水送饭,抬送弹药和伤病员,在洋油桶内放鞭炮迷惑敌人,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军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当天黄昏,敌人停止了攻击,在马岭西北各山头占领阵地露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我军各山头阵地工事在敌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已大部损毁,当天夜里红三十四师第一○二团奉命撤出阵地,转移到泰宁八里桥继续阻击敌人。大源苏区随即沦陷敌手。

三、三年游击建功勋

1935年初,黄立贵率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向将乐、邵武、泰宁三角地带挺进,在长甲大排山厂建立了第一个游击根据地,发展了胡进祥、张英兰、邱念其、陈祖良等一批纸业工人作为游击地的地下交通情报员。随后逐步向长甲、廖家地、朱坊、安仁、正溪、孔坪发展,最后形成了以九仙山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还成立了中共将乐县委,领导将乐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5月前,闽北红军独立师下辖5个团以后下辖6个纵队,黄立贵、马长炎分别率领第二、第六纵队在将乐进行游击活动,大源成为闽北红军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游击队在大源廖家地、山坊、长甲一带镇压了反动分子,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发展游击武装,还在香菇厂、笋厂、纸厂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建立起秘密的地下交通情报网。黄立贵经常深入纸厂与工人拉家常,嘘寒问暖,与群众建立起密切的鱼水关系。由于得到群众的全力支持,我军给养充足,情报及时准确,游击队越战越强,游击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1937年春,敌军探知红军游击队正在大源长甲一带活动,便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会同当地保安队一起进驻长甲村,向红军游击队发动围剿。敌军进驻长甲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黄立贵、邱子明决定收拾这股敌军。农历五月初三正是地处将、邵、泰三县交界的长甲端午节墟日,黄立贵率游击队的战士们乔扮成赶墟的商贩、农民,智擒了3个路口的敌哨兵后潜入墟场,包围了敌军连部,然后发起攻击。经过半小时的战斗,敌军1个连和保安团死伤及被俘大半,我军缴获了一批战利品。随后,黄立贵在长甲墟场召开群众大会,指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是为穷人求翻身得解放而打天下的,革命一定要胜利,我们的苦日子不会很长久了,号召群众积极支持帮助红军游击队打击敌人。随后部队胜利转移到泰宁去活动。

19376月,国民党调集第七师、第十二师和邵武、将乐的保安队分别从邵武的桥头、将乐的高唐和万安3个方向向九仙山根据地发动围剿。为缩小目标,黄立贵于629日率突围的第二纵队100多人秘密潜入大源长甲大排山厂。为了不暴露目标,游击队白天带着饭团隐蔽在深山密林里,晚上10多点才下到山厂做饭。游击队在大排山厂隐蔽了8天,补充了粮食、食盐、电池等日用品并初步恢复了体力后,于76由胡进祥带路翻山越岭,跨涧过河,经过大源的沙溪、赔顶、安仁的羊角尖山进入邵武。13日黄立贵在邵武沙田村梧桐际山厂转战突围中英勇牺牲。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源苏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大源乡区域内参加过游击队、赤卫队等武装组织500多人,参加工会、农会、妇女会、贫农团、少先队、儿童团和支前队的群众有1400多人。参加红军的有220多人,其中参加红军后无音讯的失踪人员就有70多人。每次红军撤出,国民党反动派都要对革命群众进行残酷摧残迫害,全乡被毁灭村庄4个,拆掉烧毁笋厂、纸寮、香菇厂100多座、住房2000多间,被抢去耕牛30多头、猪、鸡、鸭1000多头、粮食10000多斤,被罚去光洋2000多个,被杀害红军、苏区干部群众130多人,被迫外逃40多户,饿死200多人。几年间灭失户口100多户,净减人口800多人。

1951918,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第十一分队访问了将乐,确认大源的长甲、廖家地、崇善、将王坑、增源、西田、大源、肖坊、马岭、黄源、溪源、肖坑、上坑墟、山坊、黄兰际为革命老区村,马岭、黄源、溪源、大源、崇善、增源、长甲为老区基点村。

 

                          ( 将乐县老促会  游永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