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红旗树黄潭
——黄潭镇土地革命斗争历史简介
日期:2012/8/17  来源:三明市将乐县老促会  点击数:
闽中红旗树黄潭
——黄潭镇土地革命斗争历史简介
黄潭镇位于将乐县西南,东临古镛镇,东南连南口、白莲,南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西抵万全乡,北与光明、余坊接壤,总面积292.4平方公里。金溪河黄潭段滩急水深潭多,沿岸多黄石,由此取名黄潭。镇政府驻地黄潭村距县城38公里。
镇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峰峦环抱,山多地少。九峰山主峰海拔1305米,金溪自西而东横穿乡境,有将溪、坑塘溪、漠口溪、泰村溪等支流入注金溪,东出南口乡沿溪地势稍为平坦。至2011年,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87个村民小组,有3558户,14370人。
黄潭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因将乐知县胡宗鼎征收建房税,西乡冯开仔、梁丁仔、肖天国等率众起义并攻打县城。知县胡宗鼎被逐逃往延平。后经延平府道佟某批准免征,胡宗鼎才复回将乐任职。九月,冯开仔等再次聚众数千人攻城,后遭邵武副将郭某和将乐守备田某联手镇压。冯开仔等3人被斩,18人被杖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黄潭、泰村、将溪、祖教、西湖、谢地等村成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1933年8月,中共闽赣省委在黄潭建立了中共闽赣省黄潭边特委(闽中特区委),领导将乐、沙县、顺昌、延平等闽中苏区的革命斗争,成为闽中苏区的政治中心。
一、黄潭红色政权的建立
红军第一次解放黄潭是在1931年6月下旬。这年6月23日,红三军团根据总前委的命令解放了将乐县城,6月24日彭德怀率军团部进驻将乐县城,迅速在将乐分兵开展赤化筹款。6月下旬在剿灭股匪罗洪标后,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一团一部300多人进驻黄潭。红军组成工作团深入黄潭、西湖、将溪、祖教、泰村等乡发动群众,打土豪赤化筹款。红军工作团在一些客帮群众的帮助下进村入户深入群众,到处张贴布告、刷写标语,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建立工农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道理,宣传共产党的十大纲领和红军的宗旨,同时在进村入户中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对群众利益秋毫无犯,还拿出自带的粮食和打土豪没收来的衣物救济贫困孤寡群众。经过耐心的宣传发动,群众革命斗争的热情被逐步发动起来,涌现出一批斗争的积极分子。在工作团的帮助下沿金溪河的黄潭、将溪、西湖、祖教、泰村等乡级红色政权相继成立。7月4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在黄潭召开群众大会选举成立了中华苏维埃黄潭区革命委员会。同时组建了农会、贫农团、妇女会、少先队、赤卫队等群众组织。一大批斗争的积极分子勇敢地为红军带路、送信,配合红军查抄范方仔、熊成恩等地主土豪劣绅的谷子、农具、财产,焚烧田契债约,分浮财和帮助红军筹款。当年的将溪村是将乐南片毛边纸和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又是通往龙栖山、万全、黄潭的主要通道,有码头4个、有纸行、布行和药行、妓院等。有时建宁、泰宁和本地停泊的船只达上百条,船捐一天可收几百元。将溪人卢庆茂纠集了一帮人利用近靠龙栖山的地理因素打家劫舍,鱼肉商户,欺压百姓。红军根据群众的要求派出部队包抄清剿,并派人上山对卢部开展政治攻势,在将溪一带贴出不少“欢迎绿林兄弟下山参加土地革命”的标语。在红军的军事威慑和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这股经济土匪被瓦解,一部分误入歧途的农民还弃暗投明参加了红军。将溪匪患的解除,使红军在群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范求长(邹洲村)、范元通(里地村)、谢杰绍(黄潭村)等一批青壮年农民参加了红军。7月中旬,红三军团结束分兵奉命从将乐经归化、清流、宁化回师赣南。黄潭群众依依惜别,盼望红军早日再来。
红军第二次解放黄潭是在1933年1月(农历1932年冬)。这年1月13日中革军委命令萧克、黄甦率闽西红十二军沿连城、归化一路下来进入将乐,准备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月中旬,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一部进入黄潭。红军第二次解放黄潭,正值农历春节将临,在红军的帮助下,黄潭区、乡红色政权相继恢复,通过打土豪、分粮食、猪肉,广大群众喜笑颜开,欢欢喜喜迎新年。红军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补路修桥。1月25日是农历大年三十,根据村民肖进富回忆:“群众拿出自己家里的米粿年糕慰劳红军,红军不肯收下,实在推不掉就付给群众铜板。红军还借了群众家里的碗筷,请了一些群众一起过年,正月初一还组织了文体联欢活动,很热闹。”2月9日,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中央红军主力强攻南丰,红十二军奉命北上参战。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九)住在黄潭忠靖庙的红军刘团长奉命指挥部队架设浮桥,黄潭区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借出木料和门板,派出赤卫队、支前队冒着严寒配合红军部队架设了浮桥,红十二军部队数千人通过浮桥进入泰宁、黎川北上参加作战。红军刘团长临走时,还交代区苏维埃政府要依靠群众,坚持斗争。还告诉区苏维埃政府文书江林保要保护好浮桥,还有红军后续部队要经过,要继续安排群众为红军带路,待三天后再把浮桥拆掉,把木料门板送还给老百姓。
1933年5月,中央把红五月定为扩红突击月。5月下旬,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的方方、少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伍洪祥等一行人在帮助宁化完成扩红任务后,经清流、归化进入将乐苏区南部,向在将乐务工的闽西藉客帮宣传发动扩红工作,动员客家人就地或回原籍归化参加红军,保卫土地革命斗争的胜利果实。在方方、伍洪祥等人的鼓动下,黄潭有罗南斗、曾小明、华美仁、邓德标、刘自利、廖茂周等一大批闽西籍归化造纸工人先后回原籍归化参加红军。住在将溪的长汀籍归化妇女黄火妹,把两个儿子先后送回长汀参加了红军,自己留下来帮助红军送信、送情报。后来,一些在作战中失散和负伤脱队的闽西籍造纸工人又回到黄潭,成为解放后黄潭“五老”人员的一部分。
二、黄潭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红军第三次进入黄潭是1933年7月。这年7月中央红军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7月6日项英指示红十九师“可由万安寨进到将乐、归化之间,牵制打击归化、永安之敌。”红十九师奉命从光明禊俚进入黄潭,部队依靠2只小船经过一昼夜才渡过金溪河,解放了黄潭、白莲和南口。彭德怀命令在将乐的红十九师要一边加紧赤化工作,一边要“在黄潭白莲一带加紧征集资材,并确向将乐之敌隔河佯攻以威迫之”,以配合东方军在泉上和清流的作战。根据彭德怀的指示,红十九师派出工作团深入到黄潭、谢地、将溪、坑塘、邹洲、肖坊、渡头、西湖、山坑、桃坑、泰村、祖教等乡村发动群众,恢复和重建了泰村、祖教、西湖、黄潭、将溪、谢地等6个乡的苏维埃红色政权,红十九师一边赤化黄潭打土豪筹集作战资材,一边以黄潭为根据地派出作战部队切断将乐与归化间的联系,配合红六师收复了归化县城。
8月东方军进入以将乐为主攻方向的第二阶段作战,黄潭苏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8月中旬,东方军红六师政委徐策率部进驻黄潭,在黄潭的天主堂召开了黄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选举成立了黄潭区苏维埃政府。会上还将打土豪没收来的粮食、猪肉等分给群众。黄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领导群众开展分田分山的土地革命运动。并于9月中旬基本完成了插标分田工作,广大分到土地的农民纷纷加入游击队,为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而战。
三、黄潭苏区是连接宁清归根据地和建黎泰根据地的重要交通节点
黄潭地处金溪河将乐段的中上游,上游水路可达建宁、泰宁,旱路经万全、池潭直通泰宁、北经光明可与将乐北部苏区和泰宁苏区沟通,往西越过铜铁岭就进入宁清归苏区。将乐县城被敌第五十六师占领后,黄潭苏区成为红军在宁清归和建黎泰苏区之间作战活动的重要交通连接点,从1931年6月至1933年1月,红三军团、红十二军等红军主力部队多次在黄潭集结、转移和进出。1933年2月,中革军委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在江西开展攻势作战。驻将乐苏区的红军主力奉命北调参战,国民党第五十六师趁将乐苏区守备空虚之机占领了将乐县城,切断了建黎泰与宁清归之间联系的交通大道。黄潭作为宁清归根据地和建黎泰根据地的连系节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东方军红十九师、红六师、红十三师等部队从泰宁南下,都是从余坊或万安进入光明,经禊里、源俚、圩上、祖教进入黄潭,再开往作战地点。10月东方军结束在将乐的围城作战,奉命北上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一些参战部队也是从这条进军通道进入泰宁集结。1934年1月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战,红一军团奉命南下援助十九路军和福建革命政府,进入了归化县城。1月23日,为阻止敌北路“剿匪”军南犯,中革军委命令正在归化集结的红一军团部队返回闽赣边界,红一军团部队从归化进入白莲后分路向泰宁开进,其中一部分部队从黄潭万全进入泰宁、樟村一线待机。据江林保回忆:“从白莲石灰窑到将溪的红军很多,有几千人住在黄潭和邹洲,当天下午4点左右有两位红军带着枪来到黄潭对面的亭子上张贴红军的标语和布告。”1933年底将乐县城被我军收复后,1934年2月18日蒋介石电令汤恩伯无论如何要先行占领将乐县城,目的是占领县城大道,切断和截击建黎泰红军去宁清归的退路。闽赣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分析敌情后认为在汤恩伯优势兵力进攻下,将乐县城难以保住,于是在3月2日下令归化和泰宁的地方武装互相配合,分头向白莲和黄潭推进,消灭沿途的民团和大刀会,打通泰宁经万全、黄潭、白莲到归化的交通线,从而避开县城大道,确保建黎泰与宁清归的军事连系畅通无阻,粉碎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3月26日红十九师在白莲铜岭至大里一线截击并拖往敌第十师部队,配合红军主力从黄潭赶到南口全歼该敌,但由于金溪河上游突发大水,红军主力上万人在黄潭因渡河困难而耽误了时间,丧失了一个全歼敌军的大好机会。连汤恩伯在战报中也惊叹:“此次我第10师攻克归化后,续向将乐推进时,其行动即已为匪侦知。故匪准备以主力埋伏我必经之地,以遂其截击之企图。”“幸该师见机夜行,否则匪之主力先半日赶到南口附近,我则受其暗算矣。”
四、闽中苏区的政治中心
1933年8月东方军恢复了将乐苏区,解放了沙县、顺昌、延平、邵武等闽中大片新区域,为了落实“巩固和发展新苏区,使闽中闽北与建泰苏区完成一片”的指示,8月中旬中共闽赣省委决定成立闽中新区特委,以领导闽中新区的赤化工作。由于黄潭是建黎泰和宁清归之间的重要交通连接点,加上从黄潭走水路可直达顺昌延平,从旱路经白莲直通夏茂沙县,因此黄潭又成为连系闽中新苏区的重要连结点,因此,中共闽赣省委决定将闽中新区特委的驻地设在黄潭,称为黄潭边特委(后又改称闽中特区委),办公地点设在黄潭村上厝巷的冯氏祖厝,中共闽赣省黄潭边特委的首任书记由红六师政委徐策担任,成员有饶仕瑞(儿童局书记)等20多人,其中有4位女同志。据曾经担任过红十九师第五七团第三营营长的谢忠良将军回忆:“将乐南口西边有一边区特委,书记是徐策,设在黄潭,我到特委那里联系过工作。”
在黄潭边特委的领导下将乐苏区除县城外全部赤化,成立了9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权组织,普遍完成了分田分山的土地革命,成为闽赣省的一个巩固的行政县。边特委还派出工作团指导顺昌、高沙、大干、漠布、高铺、沙溪、洋口、峡阳、茂地、王台、西芹、桥头、高桥、夏茂、元坑、榜山等地建立了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党、团、工会、抗日义勇军、反帝大同盟等组织,扩大红军1100多人。9月13日,东方军司令部发出《为发展苏区划分各部区域分途组织训练游击队》的命令。9月18日,将乐、顺昌、沙县、延平、泰宁东部等地先组织起来的游击队约2个营奉命到黄潭补充团驻地集中,在补充团集中整训后成立了闽中独立团,团长余金生,政委钱益民。新组建的闽中独立团奉命开赴将乐、顺昌参加围城作战。据江林保回忆:“9月,从夏茂方向开来的游击队约有400人,住在元埕村,合成大部队后开往南口方向。”钱益民回忆:“军团首长考虑到刚成立的闽中独立团新兵多弹药少,又缺乏参战经验,便把运送伤员回苏区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昼夜兼程,沿途还突破了大刀会土匪的阻截,经过将乐黄潭,把伤员安全护送到苏区根据地归化。”
黄潭边特委成立后,延平、顺昌、沙县和将乐等各地红军或地方游击队抓到的土豪,都要统一押送黄潭交给边特委。黄潭边特委最多时曾关押过土豪470多人,通过打土豪筹款,缓解了东方军部队作战经费的困难。
五、黄潭苏区对革命的贡献与牺牲
1947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组建了中共闽赣边地委和闽赣边游击纵队,在王一平、沈宗文的率领下挺进龙栖山,在龙栖山建立了以草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黄潭境内的下赘坑、严厝、垱际上、大坪、上渡、下渡、岩际上、坑头、寨干、上垄、杨厝坑、坳上、上地、坳许、枫地等自然村成为闽赣边游击队的游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游击根据地存在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当地群众不顾生命危险,利用赶墟的机会到黄潭为游击队购买日用品和手电、电池、胶鞋等军用品,又把一担担大米、青菜、油、盐等食品挑到接头地点,帮助游击队解决给养问题。严厝村的伍观林还经常为游击队带路,成为游击队的地下交通情报员。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黄潭苏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31年至1934年,红军在黄潭三进三出,在沿河的6个行政村建立了红色政权和游击队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黄潭参加红军64人,参加赤卫队、游击队有120多人,参加农会、妇女会、贫农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共1700多人,为红军进出黄潭提供了带路、送信、撑船摆渡、架设浮桥、抬送伤员、运送物资、宿营采办伙食等大量的支前工作。在拉锯式的反复斗争中也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摧残。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全镇被敌人杀害90多人,烧毁、拆掉和毁坏房子650多间,烧、拆、毁掉纸厂、笋厂60多座,荒芜土地1007亩,被抢去耕牛13头、粮食12000多斤,抢去光洋200多个,被抓走人口170多人,被迫外逃180多人,由于饥饿疫病死亡460多人,全镇共灭失户数188户,造成田地荒芜、纸厂停工,民生凋零。1951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将乐时,黄潭被确认为老区村分布乡镇,黄潭、将溪、谢地、西湖、祖教、泰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村,将溪的黄火妹被访问团评为特等功臣,奖励“团结群众,继续前进”锦旗一面和毛主席的像章、照片、亲笔题字和慰问信等。
(将乐县老促会 游永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