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老区建设发展
日期:2012/7/31  来源:南平松溪县老促会  点击数: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老区建设发展
一、老区贫困村基本情况。
松溪县花桥革命老区乡地处松溪西北部,距松溪县城13公里,区域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7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4万亩,林地面积27.9万亩,林木总蓄积量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莹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1929年路下桥“民众会”暴动的发源地。全乡有长衍、村头、路桥等老区贫困村7个,涉及1685户,6974人,其中,低保户98户,276人,“五老”3人,914人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7个老区贫困村人均耕地1.08亩、林地1.56亩、山地1.82亩,多数贫困村都只是“空壳”,剩老人和妇孺在家,外出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6%,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以种烟、种稻、制种和打零工为主。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村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各老区贫困村用电、用水、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除个别村外,大多数村都已实现了“五通”,低保、农保、新农合全覆盖,群众看病难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老区贫困村发展滞后的原因。
目前,我乡的老区贫困村发展普遍滞后,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观念守旧,发展意识单薄,难以达到共同发展。
由于老区贫困村多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居住在“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环境下,有的群众思想僵化,观念守旧,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不强,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安,不富也安,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窘境。在个别村甚至存在群众阻扰村里的项目建设的现象。思想观念的落后,而制约和影响了村户的共同发展。
2、青壮劳力流失,农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产业发展。
各老区贫困村由于耕地等资源极为有限,周边工矿等用工企业又不多,青壮年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创业,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由于自身素质较低,难以掌握新的种养技术,又无法承担重体力活,只能种上一两亩薄田,闲时打打零工维持生计。再加上当前农业产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丰年尚且自给,若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则血本无归,缺少避灾农业项目,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很大。
3、干部队伍老化,缺乏长远规划,难以引领带动发展。
有的村两委班子文化结构较低,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竞争意识。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疲于应付,存在“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贫困村党员中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少。部分党员年龄大、文化低、劳力差等原因,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无法有效发挥带头致富的作用。有的村干部只看重本村短期发展和收益,缺乏长期又切合实际的规划,形成边建边看,边看边等的工作局面。
4、资源条件制约,基础设施滞后,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各贫困村土地资源贫乏,人均耕地面积仅在一亩左右。虽然花桥林业资源丰富,但多数都划归国有林场,属于村民的林地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我乡是松溪的二级水源保护区,肩负全县饮水安全的重担,在发展上,必须先考虑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水源安全,也导致在发展模式和发展渠道上受到一定的局限。虽然各贫困老区村,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的建设和完善,但由于受村财和人才的制约,各项建设还是滞后于全乡其他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
三、老区贫困村发展措施和建议
根据花桥乡的自然条件及当前现状,要促进贫困老区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规划,理清乡村发展思路。各村必须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根据自身地理环境,认真分析本村发展优劣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较科学、可行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对近五年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效果等进行细化。如在路桥村,应该充分利用其路下桥“民众会”暴动的发源地和建松政“革命历史纪念馆”所在地这一红色资源优势,在村内发展红色旅游经济。如在村头村,可以结合人少田多、种烟专业户较集中的现状,开展土地连片开发,形成烟叶、制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2、强支部,提高引领致富能力。村两委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将有能力、有公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吸收进党员干部队伍,才能提高村干部的引领能力,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要从党员致富能手中筛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创建“党员中心户”、“党员科技示范户”和“党小组”。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联系帮持5—10户群众,提供服务指导,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从而形成“党(总)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的农村党组织工作网络。
3. 拓渠道,引领群众脱贫致富。贫困村要利用好地多人少的优势,集中土地,连片经营,规模种植,以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邀请县内外专家到村里举办知识培训班,特别是加强对投资见效快、群众易掌握的实用技术的推广,让群众学习掌握了种养技术后,有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种植烟、稻以外的作物,或开展各类养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要继续加强对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建设扶持力度,建立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利用合作社这样一种民间经济组织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果蔬、食用菌、油茶、林竹等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一片甚至一个村群众的脱贫致富。
三点建议:1、希望政府部门能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及个人参与老区贫困村的投资开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旅游开发等活动,并在各类政策上继续给予老区贫困村的扶持和倾斜。2、希望银行金融部门给予老区贫困村群众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信贷资金政策的倾斜和优惠,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摒弃单一经营模式,发展具有风险互补的多种经营,帮助农民进行规模经营,发展循环农业,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3、我乡党委、政府班子团结、真诚、敬业,负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有为群众谋福利的拳拳之心,但是,由于乡财极其困难,许多好的项目常常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而难以成行。盼望上级领导能够考虑我乡目前发展之窘境,帮助协调解决部分我乡急需解决的项目资金等问题。
花桥乡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