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老区建设 促进老区发展——东平镇西表村调研纪实
日期:2012/7/2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根据省民政厅和市民政局关于“走千户、进百院、访实情、解民忧”主题活动的要求,政和县民政局会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深入东平镇西表村等革命老区,通过与村干部座谈、进村入户走访、查阅相关资料、填写问卷等形式,对老区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同时,还就如何开展老区建设工作广泛听取了干部群众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表村基本情况
政和县是革命老区县,全县10个乡镇,其中8个乡镇都属于老区乡镇,老区行政村89个,西表是闽北革命老区基点村,1934年中央红军58团挺进西表,在此建立根据地,1935年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和建松政中心县委由凤头村迁移到此。2011年,西表行政村辖西表上村、下村、朱地、车盘等4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全村429户1678人,均为农业人口。有水田面积1440亩,林地面积15777亩,其中:商品林15152亩,生态林625亩。
二、当前革命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党和国家扶持老区的力度不断加大,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十分匮乏、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极度脆弱等原因,导致老区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稳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发展。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缺乏,建设及维护存在困难。老区水利设施难以解决,农业灌溉难;朱地自然村7公里村级道路到现在还是坑坑洼洼,群众出行仍很艰难,影响了老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是老区整体劳动力素质低,制约发展。就我们对西表村农户随机抽样调查情况并结合整个老区的实际来看,西表老区农村总人口167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15%,大部分是初中、小学文化,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不到15%,有一两门致富技术的农民微乎其微。虽然每年至少开展1次以上村民科技培训,但是由于村民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因为老区群众劳动力素质较低,封建、迷信、保守、顽固、僵化等就会相伴而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制约和阻碍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老区缺乏有规模的特色产业,直接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县老区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之路,经济总量和总水平都有显著提升。但是由于高效作物、经济作物比例较小,没能形成规模,转化增值能力弱,加之老区绝大多数农户家底薄,财政贴息贷款指标又有限,正常农贷程序繁杂、要求过严,导致筹资困难重重,发展规模化产业缺乏资金。由于缺乏规模的产业,特色农产品不能进一步加工增值和深度开发,直接影响了老区群众的增收致富进程。
四是老区发展扶持力度仍需要加大。老区贫困落后是历史性的,老区人民盼望国家制定扶持老区加快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建设上取消地方配套资金,同时希望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能落实到农民头上。
三、关于促进老区发展的建议
根据省委(闽委﹝2012﹞30号)《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就如何拓宽老区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老区建设,促进老区发展,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重视老区发展,落实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继续重视老区发展,加强老区工作的领导,加大老区政策倾斜和加入力度,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科技提升方面的项目投入。同时,引导社会对老区发展的关注与重视,使社会资本投入老区建设,加强“思源工程”建设,加快老区发展步伐,使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让他们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二是继续关注民生,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有关部门尤其要加大对老区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农业开发部门要加大支持老区村的专项投入,增加标准化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打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提高旱涝保收系数,增加农民收入;水务部门要加大对中心村、自然屯农户饮水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帮助老区群众尽快实现安全饮水户户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根据老区的实际情况,“十二五”期乃至更长时期,逐年在危房改造计划指标中,提高补助标准,以改善老区人民的住房条件;医疗卫生部门要加大村医疗室建设扶持和监管力度,完善医保制度,适当提高老区群众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切实解决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调查中,村组干部和农民的意见最统一的就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村组公路硬化,卫生公厕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中心、危房校舍改造。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支柱产业。要实现老区人民的增收致富,最根本的途径是要实现老区自身经济的“造血”功能。一是要增加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物资、科技项目资金等方面更多地向老区倾斜,以普及农村"两基"教育为基础,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目标,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将劳务培训和学历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老区整体劳动力素质。二是要结合我县发展“四大经济”总体目标,发展支柱产业。合理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力度,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真正实现“产区”+“老区”的产业格局。例如西表老区村重点抓好竹、茶、锥栗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红色旅游业等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老区实际发展特色农业。
四是主动对接政策,加快老区发展。一是要加强宣传、营造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良好氛围。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要通过党报党刊、影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老区的历史,展现老区的风貌,不断增强建设老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整个社会关心老区、关注老区、关爱老区的浓厚氛围。二是统筹谋划,进一步推进政策对接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制定出台政策对接项目统计办法,每半年开展一次项目策划与对接工作经验交流汇报;要把用好用足革命老区政策工作作为实现县委、县政府“四大经济”目标的重要抓手,通力协作,真抓实干,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老区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要加强沟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做到勤跑动、勤汇报、勤跟踪,根据产业动向和政策导向,积极向上多报、多推项目,做到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盯紧跟进,落实好项目审批的每一个环节,全力推进,实实在在地把项目对接上去,把资金争取下来。
政和县民政局
政和县老区办
政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