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茶产业调研报告
日期:2012/6/15  来源:南平市老促会  点击数:
南平市茶产业调研报告
南平市老促会 南平市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
2012年6月5日至10日,省老促会、省茶叶学会调研组在省老促会顾问、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陈明枢、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吕居永、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率领下,深入南平市的政和、武夷山、建阳、建瓯等苏区老区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走访了政和县竹艺馆、祥福工艺有限公司、铁山花茶厂茶叶基地、隆合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永生茶业有限公司,建阳市书坊百年水仙老丛茶园、京泰现代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建瓯市百年矮脚乌龙茶叶基地、凤山茶厂等茶山、茶企业,并与南平市领导、所调研的县(市)的县乡干部、茶农、茶商、茶企业等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茶产业发展方向,如何选好茶叶品种、做强茶叶发展品牌。
南平市是中国南方茶树品种、制茶技艺、茶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之一。辖区的武夷山、建瓯、政和、建阳等都是主要的茶业基地,形成了武夷岩茶、北苑乌龙、松政绿茶为主的三大产茶区。近年来,南平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品牌带动,致力于建设“大武夷绿色生态茶乡”,大力发展茶经济,弘扬茶文化,因地制宜地推动多茶类发展,闽北茶产业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
一、主要成效
一是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全市茶园面积53.6万亩,比上年增加2.2万亩,占全省总量317万亩的16.9%。主栽水仙、肉桂、大红袍、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二是产量持续增加。毛茶总产5.1万吨,比上年增加4000吨,占全省总量29.6万吨的17.2%,其中红茶5997吨、绿茶21280吨、乌龙茶19960吨、白茶2975吨、其他茶788吨。南平市茶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三是产值快速增长。全市毛茶产值22.95亿元,茶叶加工产值39.2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家,实现产值27.03亿元。茶叶海外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南平市茶叶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在日本、欧盟,年出口量约8500吨,出口金额约4200万美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大政策扶持。为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南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省以人大决议的形式,出台《关于强化扶持措施,加快发展我市茶产业的决议》;南平市政府陆续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和龙头企业安排上对茶产业予以倾斜;对龙头企业及新办企业在用地、税收、信贷上实行优惠;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ISO9000、HACCP等各项认证予以奖励;对获得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参加省级以上评选获奖企业予以奖励等。
(二)建设生态基地。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强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按照布局区域化、建园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要求,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分户建园的发展种植模式,新建一批高标准茶叶基地。全市茶叶“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约3.4万亩、产量3100吨,其中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1.37万亩。
(三)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执行国家产业化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信息上对重点茶场和龙头企业给予倾斜,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名优品牌集中,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创品牌,品牌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现有工商注册茶叶加工企业991家,其中规模企业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全市通过QS认证企业280家,获ISO9000、HACCP认证企业13家。
(四)创建知名品牌。南平市建立起了以“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为主导,以企业专有品牌为基础的区域茶叶品牌体系。公共品牌方面:武夷山市获得“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产茶县”等称号。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及习俗”成为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唯一茶叶项目,目前正代表中国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平市现有“武夷岩茶”、“政和白茶”、“武夷红茶”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山小种”等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专有品牌方面,全市茶叶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武夷茶叶)、25个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农产品。
(五)推进技术创新。南平市以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清洁化为目标,大力推进茶叶加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如武夷山永生茶叶公司建成全国首条自动化乌龙茶初制生产流水线;建瓯龙兴茶叶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自动化乌龙茶精制厂,年精制加工能力达3500吨;武夷星茶业公司实现了条索型乌龙茶自动化流水线包装;武夷山正山茶叶公司在借鉴正山小种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原料及工艺创新,创新推出红茶高端产品——金骏眉,引领了近年来红茶的大发展。
(六)积极开拓市场。大力拓展产区茶叶市场批发分销和品牌专卖店销售两种渠道销售。星愿、永生等多家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连锁专卖店,开设茶叶销售网点已达7000个,南平籍茶叶销售人员1万余人。开展茶品牌公共营销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武夷茶文化》专题片,策划实施《印象大红袍》茶文化大型文艺节目,开展“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营销活动,成功承办第二届、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扩大了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
三、存在问题
一是茶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南平市产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了数量规模,且高、中、低档产品都有,品牌也较多。但这些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短,深度开发也不够。当前市场上风行的罐装饮料茶、速溶茶,及茶色素、茶皂素、茶多酚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数量较少。
二是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亟待加强。南平市茶业生产企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尤其是一些乡村茶叶加工小厂,机器设备老化简陋,加工方法原始,包装简单。茶叶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三是茶叶种植缺乏有序管理。违法无序开垦茶山,或在生态林保护区、景区毁林种茶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仍未排除。茶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水平不高,茶叶质量安全仍存在许多隐患,如违规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
五是茶叶市场无序竞争突出。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等无序竞争等短期行为。
四、今后茶产业发展几点建议
今后,南平市将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快全市茶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提升茶叶品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改造低产茶园树势、土壤与园相,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综合农业技术。“十二五”期间,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在武夷山、邵武、松溪、政和等茶叶主产县累计生态茶园改造与建设7.5万亩,全市茶园面积控制在6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超过7万吨。
2、发展茶叶加工。实施食品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着力推进茶厂技术改造和茶叶加工,发展各类名优茶,打造绿色生态茶乡品牌;开发茶食品、保健茶、茶饮料等各类高附加值茶叶深加工产品;引进茶叶功能性成分提取、茶饮料、精制高山绿茶、白茶等精深加工项目,争取到2016年,南平市茶产业加工值突破100亿元。
3、打造茶叶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引导企业更新营销理念,发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直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建设凯捷岩茶城茶叶交易中心等大型茶叶市场,鼓励茶业龙头企业构建茶叶营销网络,加快提升南平市名牌茶的市场占有率。
4、推介茶文化。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表演交流及茶乡游、生态游活动,依托现有茶叶主产区的生态风景旅游资源,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提高闽北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这次调研重点是围绕茶产业怎么进一步成为老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而进行的,同时参观了政和县竹艺馆、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浦城县的丹桂园和建瓯市的根雕工艺城,我们感到老区山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好做精竹产业、花卉产业和根雕工艺,同样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