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科技输入老区是时代的呼唤

日期:2012/5/23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科技输入老区是时代的呼唤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老区跨越工程也要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含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两大要素--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都要靠科学技术的武装。从老区当前情况看,环境条件较差,生产规模又小,更新机器设备的进程可能会缓慢一些;加快提高老区劳动者素质是时代的呼唤,是当务之急。中国有句老话“良田百亩不如薄技在身”。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现代科技成果有如雨后春笋,老区有权共同享用。让老区农民掌握现代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已经历史地落在有组织引导能力、有传授科学技术能力的仁人志士身上。

           

科技输入老区的力量

 

提高老区群众科学技术水平,靠他们自己的努力,道路漫长;能帮助老区群众提高科技水平的力量是很多的:

1、依靠党政领导。老区是共产党的摇篮,老区的需求就是党政的任务。只要建言献策得当,就会被采纳。我们要深入调查老区科技文化现状,提出具体要求,让党政列入议程。省、市先后发出30号文件和89号文件,今年省、市、县(区)重点扶贫挂勾500个村,整村推进脱贫致富,这些村的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必将日新月异。

2、职能部门支持。现在的涉农部门比上个世纪多了很多,以往只管城市事务的,现在也管农村了。涉农部门多是实力派,支持“三农”有具体任务和要求。今年各级党政挂勾帮扶的行政村,都有牵头单位和几个协作单位,每年将有几十万元投入,列入计划的项目都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是科技装备老区的最好机遇,可以想见扶持村的变化前景必定喜人。

3、组成科技服务老区的队伍。县(市、区)和乡镇有一大批贴近群众、有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把技术精、业务勤、自愿造福老区群众的技术骨干吸收到老促会来,并成立为老区服务的技术队伍,通过直接服务、牵线搭桥、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人才等活动,老区村的科技进步必将事半功倍。霞浦县老区科技服务团由12人组成,以“五新”(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具、新技术)为主,开展服务。古田县老区科技服务团有12人,突出食用菌、水果、淡水养殖等优势产业,深入进行科技服务。柘荣县今年也成立了科技服务团,由8人组成,已在王家山老区基点村建立金银花高产示范基地。服务老区的科技队伍,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被群众称为“惠民团”、“致富团”;而古田高级农艺师丁湖广却说:“老促会为老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不然我们也无用武之地”。可见,组建为老区服务的科技队伍是两厢情愿的美事。

4、找龙头企业联姻。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吞吐量大,对初级产品的品质和技术要求也高。能与龙头企业挂勾、结对、联姻,无形中提高了老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是双盈的。我们要积极穿针引线,当好“媒人”。古田县女企业家施爱花,在老区科技服团指导下,在凤埔乡创办有机食用菌基地,并与广大菇农签订了技术和收购合同,出产的“糊心泉”有机食用菌系列产品直供跨国企业“沃尔玛”,年供货值超亿元,这样的联手群众心里自在。霞浦县闽台合作的《福建宁德津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综合开发企业,占地万亩,松城、松港、沙江、水门、牙城、盐田、崇儒等七个乡镇均有项目,聘请台湾明道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医药大学教授当顾问,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示范指导、观光旅游于一体,种植园区作为农林大、中医大教学实践基地,这将有力地提升当地农业和农民的科技水平。

5、与院、校、所挂勾。这些单位科技人员荟萃,我们可以通过上门请教,请下来指导,技术入股,当顾问,共同开发等办法,促进老区科技进步。古田县泮洋乡出产绞股蓝,与福建省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发,组建“岩青绞蓝公司”,生产“临水靖姑”、“七片龙珠”两个品牌,可带动78个老区村生产致富。蕉城区坑头老区基点村1200亩的“金观音”茶叶,是福建省茶科所研究培育推广的,加上植面积大,自然成为省茶科所生产示范基地,在专家指导下,茶园实行分片管理,栽培有技术规程,加上有工艺流程。成为蕉城区领导待客品茗之首选。为了提高老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市老区科技服务团多次请农校、农科所专家到坑头、八斗两个挂点村讲授长毛兔、生猪饲养技术,毛竹垦复,茶叶、脐橙、枇杷栽培技术等,三次送老区农民到农校学习种养技术、经营管理等课程,受益匪浅。

此外,众多的社会贤达、志士仁人,怀着扶贫济困的真情,也是帮助老区提高科技水平不可忽视的力量。

 

科技服务老区的方法

 

改变老区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年复年”的日子,要靠提高科技水平。我们已经探索到科技服务老区的五个方法:

1、按村情民意开展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农事活动,实地宣讲科技知识,面对面释疑解惑,有利于启发群众相信科学、掌握新技术的兴趣。古田县老区科技服务团联合农办、农业联动中心、移民开发局、科技局、劳保局的科技人员,送课上门,因需施教,进农家、上田头,举办“阳光培训”、“月光培训”,共出动讲师230人次,培训240期,受训1.6万人次,分发了3万份技术资料,深受群众欢迎。霞浦县老区科技服务团2011年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讲座、培训班11期,参加人员2861人次,发放科技书籍600本,科普资料4000份,唤起群众学技术的欲望。与此同时,科技人员还能及时解决群众的技术疑惑和难题。霞浦县“柳有天”果场前年1000多株杨梅受冻害,去年高级农艺师李绍适时到现场指导“头盖薄膜”,获得好收成,杨梅产值达11.6万元。古田县凤埔乡平沙村的芙蓉李发生落叶病,教授级农艺师黄林生“把脉问诊”,诊断为土地偏酸所致,采用石灰灌根技术,15天后李树长新根、吐新芽,果农喜出望外。

2、调整好产业结构。老区产业大多是沿袭传统方式,有的品种老化、退化,有的规模太小,形不成经济效益,有的技术落后,价格低,没销路。改变这种状况,要调整产业,重新布局。蕉城区八斗村畲族老区村有毛竹2850亩,人均5亩,可历来没垦复,让其自生自灭,没多少收益。我们认为毛竹要作为该村一大支柱,因此连续支持该村垦复毛竹,并三次给予培训,现场示范,群众尝到了甜头;同时,又帮助该村引种丹桂、金牡丹等良种茶叶,更替200多亩“福云6号”。种上脐橙400多亩,在技术上指导消灭病虫害、施有机肥。这样,群众收入倍增,三项产业成为该村的“绿色银行”。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是个小平原,历来靠种水稻为生,在科技服务团指导下,种橙2万株,开始成活率不高,这是坑挖太浅,施基肥不当造成的,技术要求达到后,果树生长旺盛,该村又种新品种马铃薯1000亩,又发生晚疫病、炭疽病,采用深挖排水沟、深埋病株,及时喷低毒农药等技术措施,马铃薯呈现生机。这就使八堡村拓宽了经营门路。古田县科技服务团指导平湖镇海洋村发展水蜜桃人均增收1000元,卓洋乡秀峰村发展反季节银耳户均增收5-10万元,鹤塘镇南阳村发展新品种茶树菇户均增收2-3万元,等等。这都说明调整产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是老区人民增加收入的光明之路。

3、在新产业上下功夫。创新产业是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科技服务老区要在新产业上下大力气。有了新产业,“五新”的推广更加顺理成章。霞浦县2003年引进原产于北方的海参(适宜生长水温25以下)的稚参苗,经过几年试验研究,已在溪南、北壁、下浒、沙江、长春等乡镇试养,今年产量达到13500吨,虽一度滞销,价格低,但这是前进路上遇到的问题,注意解决加工等配套对策,前景是光明的。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在黑木耳选育中遇到新难题,高级农艺师丁湖广与菌种场签订研究合同,选出“910新菌株,菇农不必从浙江购进菌苗,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时又建起工厂化生产流程,还研发茶树菇腌制加工,闯出育菌种、栽培、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路子,菇农明显提高了效益。

4、选准科技带头人。科技服务老区要重视重点户、专业户、科技户的“领头雁”作用。蕉城区霍童镇坑头老区基点村,是三十年代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市老促会挂点帮扶时“五不通(公路、自来水、电话、电视、广播都不通),村里又没有上规模的产业,我们支持过养猪、种香菇、反季节蔬菜,都没能形成规模和效益。我们针对该村海拨高760、有大片荒山,适合发展茶叶的特点,动员并支持村民栽培“金观音”优质茶,一开始大多村民等待观望,我们希望村主干带着,村民主任谢郑生(现任副支书)一年就种了30多亩。有人带头,两三年时间就种了1200亩。谢郑生本人,在种“金观音”前三年就三次到安溪学乌龙茶制作工艺,村里茶叶多了,他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创办茶叶加工厂,生产“支堤香茗”中高档“金观音”乌龙茶和红茶,行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去年该村茶产值1100多万元,人均1.5万元。古田县科技服务团悉心指导网箱养鱼专业户魏茂慈(宁德市渔业协会副会长),发展网箱4850个,产鱼6000吨,产值6000多万元,带动了3500多户。老区需要像魏茂慈、谢郑生这样致富一方的带头人。

5、培养老区子女成才。老区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偏低,是科技滞后的症结所在。十多年来,全市老促会发放黄仲咸先生的助学金,使11842位老区子女读完高中。同时,老促会系统还从社会筹集资金1412.23万元,资助老区学生14959人,其中上大学的2421人(含黄仲咸助学金资助生考上大学的)。今年又在福鼎召开老促会系统集资助学系统交流会,帮助老区子女求学成才的力度将会更大。霞浦县老区科技服务团每学期都给小学生上一次适合少儿的科普课,深得各小学欢迎,现已上课292堂,听讲学生达44952人次。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值得倡导。教育是科技之母,是长远之计,我们要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持之以恒地培育老区璀璨开放的科技之花。

 

                         宁德市老促会  张振磋

                             2012年5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