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人物

恪尽职守 一心为民

——追记原省军区副司令员叶克守

日期:2012/4/16        来源:福鼎市老促会        点击数:

   

恪尽职守 一心为民

——追记原省军区副司令员叶克守

 

解放战争伊始,时任华中军区二分区四团团长的叶克守,受命带领全团守卫扬州邵伯。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和机关枪扫荡,在三面临水、一面背陆的不利作战环境下,与敌人进行四天三夜的卓绝战斗。战斗中团指挥所被敌机炸毁,叶克守的双腿被埋在泥土中,但仍坚守岗位指挥,打退了敌人的轮番进攻,打垮了国民党两个主力旅和三个地方保安团的力量。

“印象中,父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话语也不多,是个讲求实干的人。”叶克守的儿子这样回忆。叶克守凭着这种实干精神,恪守共产党员的职责,为其子女和部队官兵坚立起了良好榜样。

 

宝剑锋从磨砺出

“解放后,父亲陆续给我们讲一些打战的经历。”叶克守的子女说。其实双腿被埋在泥土中的事例算是小事,叶克守在长期战斗中共7次负伤,其中一次,子弹嵌在腰部,无法取出,直到寿终正寝,其儿女们在清理骨灰时才见到残留其腰部的子弹。

1939年,叶克守奉命率部队由闽东到江苏常熟进行阻击日军时,在战斗中,他的腰不幸被子弹击中,人从江堤上摔到长江中,夜里我军反扫荡打了回来,战友们才将半身泡在水里10多个小时的他背到了沙家滨。经极力抢救,虽然挽回了生命,但因伤势过重,而留下终生残疾。后来的几十年,叶克守的腿脚几乎失去了知觉,终日在大小便失禁中度过,解放后被国家评定为一等残疾。

“后来的几十年,父亲的裤子没有干过,即使是大冬天穿棉裤,棉裤也是湿的,但他从来不让别人帮忙。后来病重住院下不了床,我们要帮他换裤子时,他就会说声‘谢谢’!”。叶克守的儿子回忆。在其儿女的印象中,叶克守是个怕别人麻烦,并且很会替战友、同事着想的人。

1962年,蒋介石依靠美国支持,计划反攻大陆,我军随时准备应仗。分区的干部家属大部分都被动员回老家或到福建后方逃避,但叶克守及其家属一直没有撤回后方,他要保证别人安全撤回后方,自己则留到最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叶克守已过知天命之年,再加上长期受病痛折磨,身体已是非常虚弱,但为了战备,他仍带着部队到山区和海防前线拉练,一面加强部队素质训练;一面加强闽东沿海巡逻,确保前线安全。

皖南事变后,叶克守跟随新四军挺进支队由苏南到苏北参加了多次抗日战斗。抗战胜利后他成为苏中分区独立团团长,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参谋长,领导了邵伯保卫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在部队解放上海后,他随部队到苏州休整。但此时接到十兵团司令员叶飞的加急电报,叶克守随后带一个警卫班,立即赶赴泉州晋江。一到晋江他立即率领两个团的兵力剿灭了流窜在永春、德化的土匪武装,从此端掉了盘据在此多年的匪患。

苦涩童年,成长资本

一些瓦片,几根柱子……共同构筑一座风雨残烛的老木屋,循着简单的木梯可达2楼的小木屋,屋内仅容纳2人,如果多一个人上楼,转身都困难。这就是位于点头镇翁溪村叶克守的故居。1912年春天,叶克守出生在这里。

叶克守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中只有他的祖母和父亲两个亲人。一家3口仅靠父亲种2亩山田维持生计,终年吃不饱饭。父亲的艰辛深深的烙在他幼小的脑海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0岁那年,叶克守投靠远房伯父,帮其放牛挣取口粮。此时的他,虽说能为家里减轻负担,但由于祖母年迈,父亲多病,家中的生活依然没有起色。懂事的小叶克守,16岁那年回到了老家种田,想以此撑起整个家,就在这一年,祖母永远离开了他。4年后,父亲得病,因无钱治疗也离开了人世,此时,家中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叶克守一人。

为了生活,叶克守曾经到别人纸坊做手工,还给别人当挑夫。“当时匪患严重,给别人当挑夫,整天提心吊胆。”叶克守的儿子说。不过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叶克守被土匪抓去,几经周旋,用打工挣来的2元钱交给了土匪,最后才赎回了“自由身”。

1935年,叶飞受闽东特委的委派来到福鼎组建游击队,这个消息秘密传到翁溪村,叶克守极受鼓舞,几经努力,成为游击队的一员,从此开始了他革命历程。

恪守职责,不忘本色

在同事、战友的眼中,叶克守勤劳朴素,为人正直。这是从叶克守的工作细节中,他们总结出来的。

1952年,叶克守从泉州调回福安任军分区司令员,时值福安军分区初建,包括营房、队员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在建营房、办公楼时,他身先士卒,带领干部战士们参加基本建设,在进行基建、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开垦荒地,种植果树、蔬菜。

身为军分区司令员的叶克守,乡亲们都认为他当了大官,再加上他的工作地点福安距离福鼎又很近,所以难免有老乡来探望他。有的路过,顺便“走亲威”,有的是特意到福安找他帮忙解决点事情。据叶克守的儿女们回忆,有乡亲来找他,无论多忙,他都要亲自接待,如果是经济方面的困难,尽量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给以帮助,如果有乡亲想违背政策行个方便,他总是耐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对于每位老乡来造访,叶克守都安排到招待所住,在家里吃饭,客人走后,他都要交待身边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钱去招待所结账,并为客人买好返程车票,有时老乡从家里带些土特产来,他都要执意付钱给他们。

在儿子们的眼中,叶克守是节俭的。“我们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连银行的储蓄、补贴到加起来,全部积蓄还不到5万元钱。”叶克守的儿子说,他没有留给我们更我的财产,但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无价的。(曾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