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探访龙伞岽
日期:2012/3/12  来源:诏安县老促会:黄家祥  点击数:
探访龙伞岽
黄家祥
龙伞大山一带,是闽粤边早期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年,我曾三次前去探访,每当置身于这方交织着浓绿、深红两种色彩的土地,总让我有一种忘却尘俗、返璞归真的感觉,而看到客家山民的景况在步步向好,欣悦之情亦油然而生。
龙伞岽海拔1152米,为诏安境内最高的山,因其状似天子伞盖而得名。这里地处诏安、平和、饶平三个原中央苏区县的结合部,登顶远望,只见连峦叠嶂、沟壑纵横,长林流云,漫无际涯,气势磅礴;近观则霞染青峰、雾弥幽涧,籐箩滴翠、松竹摇风,让人目眩神迷。龙伞岽周边,20多个自然村若隐若现高低错落,小者几户,大者几十户,其中属马坑行政村的楼子、粟竹头、矮屋科、广屋楼、东坑、茄子头、高屋、长岗、矿空口、怪塘、坪坑、龙坑、龙伞岽、礤下、枫树岗、葛埔、矮门背和石东行政村的石下、炉坑,均为老区基点村。
当年大革命失败后,闽粤边革命力量向诏安山区汇聚。1929年,党在这一带乡村建立起革命政权,于龙伞岽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十八团。团部就设在楼子的学堂里。这支被群众称为“铁军”的队伍,歼反动民团,惩土豪劣绅,开辟了闽粤边红色割据局面,接着又远征闽西,参加中央领导的反围剿斗争,屡建功勋。1931年成立的饶和埔诏县委,驻石下村达4年之久,在着力巩固石东、马坑等苏区核心乡村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翌年6月,饶和埔诏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秀篆石下朝阳楼召开,大会成立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自此,奠定了诏安作为饶和埔诏苏维埃运动中心区域的地位。时龙伞岽一带30平方公里内,就有六七百户加入贫农团,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县苏维埃政府还在楼子村设消费合作社,缓解了军需民用的紧缺状况。不少青壮年参加红军游击队、自卫队,舍生忘死保卫根据地。当地群众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的牺牲,较严重的1932年,是处乡村、山林被敌军烧成焦土,财物被抢劫一空。如今,徜徉在这块浸染过烈士热血、长眠着志士英灵的土地,我的眼前,似乎迎风飘扬着猎猎的苏维埃旗帜,耳边似乎回荡着嘹亮的军号声和激烈的枪炮声。共产党人怀抱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坚持革命,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奋勇拼杀,这种大义大勇,至今想来,仍让我心绪难平。
当战火消熄、硝烟飘散之后,在这片艳阳清风照拂的红色土地上,民众清理废墟重建家园,垦辟被烈火焚烧过的山野,种植了上万亩集体林木、果树,办起小瓷厂、小电站。而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的时候,这里却由于关山阻隔、春风难渡,使得山区与平原的经济差距在拉大。马坑、石东两个行政村,人均本不足三分耕地,粮食不能自给,2000年后,水果价格大幅下降,而生产资料价格逐步上涨,原先承载生命之梦的翠风绿韵日见破碎。
党和政府同老区人民心相系、情相连,于政治、生活上多有关照。从过去划拨救济金、救济粮,对烈军属、“五老”给予优抚、补助,1985年以来更举省、市、县之力,搬穷山、开富路,逐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这几年,马坑村、石东村修建了水泥村道、架设了输电网,改造了校舍……。2006年,由于百年罕见的台风暴雨,马坑原有的饮用水源逐渐涸竭,村民只能吃不洁的山坑水。在有关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的赞助下,村里投资24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应该指出的是,老区人民并没有一味“等、靠、要”,而是积极寻找就业门路,不少村民走出山门,到城市务工经商办企业,拓宽了经济来源;留守的村民则努力从事山地种养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集资投劳。我三次来到此间乡村,走在绿树掩映的平坦村道上,高兴地看到山村容貌比前要整洁,低矮的旧屋渐少,宽敞的楼房渐增,进到农家,有电视、电灯、电话,衣食档次也在提高,人们心底的惬意溢于言表。
尽管“文革”期间老区的历史作用被歪曲,一批革命人士遭批斗,但纯朴的山民任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坚信自己的先辈所追随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没有错,他们将革命文物用心地保存起来。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的铜质印章被当年的革命者冒险掩藏,多年来被霞葛镇村民黄显凸一家精心保留着,一个堂堂政府的公章,却由私人收存,似乎带有黑色幽默,但也反映山民对革命文物的珍惜。马坑、石东的干部、群众对红色遗迹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甚至动用村规民约严禁公私占用、损毁。楼子村红军第四十八团团部旧址,背枕龙伞岽面向马坑溪,据说乃村中“风水”佳胜之地。房屋因2006年强台风坍塌,村两委在县老区办、老促会等部门和官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筹资28万元于2010年予以重建。马坑村一株有300年树龄的古榕,长在溪流之旁,曲干虬枝,生机盎然,树下是进出十几个村庄必经的桥头。据村支书介绍,当年红军战士在树上设岗哨,既便于隐蔽,又便于观察,故称“红军树”。因山洪冲刷,古榕根部裸露,不堪重负,老枝弯垂欲折,经村族聚商,筹借7万元,砌基固其本,并浇筑水泥桩支撑其干。此情此景,令人肃然起敬,感慨良多。
今天的老区人民,在物质方面尚谈不上丰足,但他们却得到自然和历史的双重馈赠,拥有不可多得的生态环境和精神财富,这是不能以钱来衡量的。但愿客家山民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秉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用丹青妙笔泼红洒绿,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续写龙伞大山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