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2年

霞浦县剌参养殖的现状与思考

日期:2012/2/27        来源:网上来稿:霞浦县老促会宋骏华        点击数:

霞浦县剌参人工养殖的现状与思考

宋骏华

霞浦县地处闽东,依山濒临东海,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为陆地总面积1489.6平方公里的19.9倍。海岸线长度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片蓝天碧海的辽阔海域上,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海上革命传奇故事。海岛乡的洋屿,诞生了当年闽东工农红军第一支海上武装——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队;逶迤峻伟的海岸线上建立了赤沙、洪江两处海上秘密地下交通站……

今天,霞浦革命老区人民缅怀历史,追寻革命足迹,发扬革命传统,认真落实宁德市委、市政府对霞浦县提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越位赶超、重振雄风”的发展要求,着力打造海洋蓝色产业带。2011年全县海带、紫菜、鲍鱼、剌参等养殖业喜获丰收,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30.92万吨,产值近42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6亿元的73%

为了进一步摸清霞浦县沿海剌参(俗称海参)人工养殖生产情况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县老促会、县老科协联合开展剌参人工养殖的专题调研。

一、剌参营养价值、生态、生活习性与人工养殖

剌参种类繁多,仅我国沿海就有1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有2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海产品。刺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科学分析,每百克鲜刺参中含有76%的水份,215%的蛋白质,03%的脂肪,1%的碳水化合物。同时它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酸性粘多糖等抗癌、抗衰老的活性物质,是不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海中八珍”之首。

剌参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而且价格看好。但由于剌参的天然资源日益枯竭,所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展剌参的人工育苗科研,并获得成功。之后,人工剌参养殖就在北方沿海逐步开展。近几年来,剌参的人工养殖科研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由于剌参具有夏眠的特殊生活习性,当水温超过25℃,就进入夏眠期。所以其发展人工养殖一直受限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

2003年秋开始,霞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首次从北方引进稚参苗,进行室内池暂养,取得初步成功。2004年开始小批量在海区进行度夏试养,获得成功。之后,剌参人工养殖业发展在南方有了新突破。  

二、目前剌参人工养殖的基本情况

(一)养殖方法。目前,霞浦县剌参人工养殖,采用浅海网箱方式,主要养殖模式为筏式吊笼。方法是于每年11月份左右,把规格为715/斤的剌参中苗,投放在水层一般为2.5米,密度为2.23/笼(每个吊笼分6层,投放密度相当于5/层)里进行养殖。养殖海区选择适于剌参生长,安全条件较好,湾口较小的半封闭海湾中进行。在这种养殖环境下,可防止参苗逃逸,又可保证安全生产;而且具有周期短、病虫害少,成活率高、利润高等特点。

(二)喂养饵料。投喂饵料以海带为主,再加入一定量的鳗粉、鱼糜、虾皮、干贝边、酒糟等营养物质。投饵间隔时间为34天。经过约4个月的养殖期,就可以长成24/斤的成品剌参。另外,喂养期间,可根据刺参的生长情况适当地增加投喂量。

(三)养殖规模。养殖区主要分布在溪南镇东安、北壁乡盘前、下浒镇谭屿及沙江镇、长春镇等东吾洋、宫井洋水深510米的沿岸海区,一般情况下,这些海区的夏季水温在30℃以下。据霞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统计,2006年霞浦县剌参人工养殖数量增至500万只。目前全县剌参人工养殖规模超过10万个网箱,投苗量近4500吨。预计到20124月初,全县产量将超过13500吨。

霞浦县剌参人工养殖业的发展,使养殖区周边农村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2011年仅饵料投喂工就需要5000多个劳动力。可见,剌参养殖业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看好。

三.剌参人工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地理得天独厚,自然条件良好。霞浦县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良好的东吾洋、官井洋是全国著名的天然养殖场,有水深020米适合水产养殖的的浅海面积有265万亩。海域海流畅通,水质良好,盐度适宜,海水年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5℃。根据资料,霞浦县剌参人工的养殖条件与其他南方海区相比,夏眠期可缩短30天左右。因此,霞浦县海域非常适于刺参生长,是发展刺参人工养殖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霞浦县是全国名闻遐迩的“海带之乡”,而剌参养殖的主要饵料成分是海带,无疑对开展养殖生产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饵料来源。

(二)养殖技术已逐步成熟。霞浦县从2003年开始从山东引进剌参苗,开展人工养殖的科研与生产。通过几年的实践,水产科技人员和渔民群众,已摸索和积累了许多成熟的剌参人工养殖技术和宝贵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南北合作”的养殖模式,为剌参在南方地区发展养殖开拓了一条全新道路。霞浦县的剌参网箱筏式吊笼围养的技术和人工配饵制作技术,已被生产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可行的。

三、目前剌参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殖规模无序扩大、密度加大。剌参人工养殖产生的巨大利润吸引了外地的大量资金涌入,投资或参股进行养殖,当地群众的养殖潮日渐高涨。调查显示,2011年下浒镇的养殖规模是2010年的6倍多,达2万多个网箱,溪南镇的养殖规模2010年增至8万多个网箱。但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扩大生产,增大放苗密度,存大着诸多隐患,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剌参的疾病防治等问题尤为突出。

(二)养殖成本大幅提高。据调查,现在承包海带养殖区海域的租金高达1.51.8万元/亩;剌参苗价逐年攀升,由20107090/斤涨到2011年的120140元;作为饵料原料的海带价格比往年翻了一番,达3.54/斤;进行生产作业的人工费则达每人每月30004000元;还有网箱、毛竹等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养殖成本加大,收成时市场价格又极易受到收购商左右,鲜品售价如低于75/斤,则大多数的养殖户要面临亏本风险。据部分养殖户反映,2011年山东等地剌参加工企业(霞收购浦养殖剌参的主要客商来自北方),还有往年库积压的货,销售前景也不容乐观。

(三)养殖饵料质量堪忧。目前,剌参养殖饵料的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尚未建立。传统的海参养殖的饵料为海带,霞浦县经过多年养殖实践的摸索后,从2009年起开始大规模采用在投喂的海带中拌入各种营养物质的方式进行喂养,通过观察,剌参长势明显优于传统的方式。但由于无特定配方,使有些饵料不法经营者有空可钻,市面上出现无通过科学论证的各种饵料,或以次充好,或添加激素。如成品剌参一旦被检测出某种激素或超标药物,得不到销售市场认可,则将给整个产业带来不良的冲击和影响。

四、应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政策扶持。产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要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2011年霞浦县被列入新一轮全省13个现代渔业项目建设县之一,在三年内将获得中央、省级渔业生产发展补助资金2600万元。霞浦县剌参加工企业目前还没形成。所以,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出台各种激励政策, 积极争取对接项目政策补助资金扶持,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广大渔民群众的积极性;以鼓励当地企业家在我县发展剌参加工产业,就地加工成半成品,节省运输损耗与费用,并能隐定销售价格,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申请注册地名商标,提升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县刺参养殖业的发展,以形成闽东和全省最大刺参人工养殖生产和科研基地。

(二)合理规划,促进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科学规划是确保我县刺参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对养殖区进行整顿规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分区规划出我县刺参养殖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发展,避免盲目性。同时,也要根据全县目前的养殖发展客观实际,依照有关法规,通过给养殖户发放临时养殖证等方式,以充分利用海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促进剌参人工养殖业的科学发展。

(三)注重科技,普及养殖技术和饵料科研。要采用各种形式在养殖区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养殖户 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知识。要加大进行饵料研究试验,目前我霞浦县使用的饵料是以海带为主,添加鱼粉、杂鱼、虾皮等无特定的配方投喂饵料,不仅造成饵料投放后容易流失浪费,而且会造成海区的环境污染。因此,要深入开展饵料配方的研究,提高加工工艺水平,从而研制出具有营养高、成本低,饲料系数低、稳定性、诱食性、吸收性好的环保饵料。

(四)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功能。实践证明,组织养殖行业协会,是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式,是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剌参养殖行业协会,应以市场信息为指导,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促进养殖户增效、增收协会可建立技术结对帮扶机制,开展老养殖户带新养殖户的活动,以此带动全县剌参养殖技术的提高;帮助养殖户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养殖户彼此之间的协调 如针对目前存在的购苗、饵料及销售等产销环节的现象,协调制止出现一哄而上的抢苗、抢料和相互打压销售价格等不良现象。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营造有序的销售环境,进一步促进霞浦县剌参人工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霞浦县老促会)